二战鱼雷战术详解:没有制导的时代,靠的是是勇气、决断和训练

二战鱼雷战术详解:没有制导的时代,靠的是是勇气、决断和训练

类别:上海助孕联系方式 日期:2023-12-12 09:27

二战时的鱼雷和鱼雷最初被发明出来的时候,除了击发率高一点,射程稍远一些,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不起是能让航迹走的直一点,所以没有谁敢说鱼雷能够准确命中目标。这时候的鱼雷一般都是在水线或者水线以下一点的深度航行,靠直接撞击触发位于鱼雷头部的引信。正因如此,鱼雷的航迹是肉眼可观测到的,所以军舰采用紧急规避往往可以甩掉。不过这个时候的鱼雷轰炸机出现了一种简易的瞄准装置,可以帮助投弹人员简易在相对运动中瞄准目标。

投掷MK15的TBF-1鱼雷轰炸机

下图就是我们所说的鱼雷瞄准仪,这玩意相当简陋,其中测速的部分是由投弹人员估算的。上面的刻度需要根据目标移动到速度进行相应调整,以鱼雷获得正确的投弹角度。我们来听听二战老兵是怎么用这玩意的:

简陋的鱼雷瞄准仪

鱼雷机、目标和击中点构成的三角形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载具发射鱼雷时,鱼雷运动方向与军舰运动方向指向呈一定夹角而不是和军舰运动方向完全垂直,否则就成了刻舟求剑了(除非撒放鱼雷的位置离军舰非常近);要往目标运动航迹上投,让目标自己“撞”上鱼雷,这需要一定的计算和预判能力。鱼雷之间航迹基本上呈平行,并且有一定间隔,但间隔距离一般小于目标舰只长度,以保证鱼雷群与目标航迹重合时至少有一枚鱼雷可以命中目标。

潜艇的鱼雷战术,需要提前和目标运动方向呈一定夹角接近,然后朝目标前方释放鱼雷,鱼雷获得潜艇初速后获

二战时期,鱼雷轰炸机群可以说是鱼雷战术最有效的平台,那个时候的鱼雷战术都是派出机群排成横队,像目标射出多枚鱼雷;鱼雷的航迹基本平行,间距要小于目标的长度,这样可以保证当鱼雷与目标航迹交叉时至少有一枚鱼雷可以撞上目标。这种鱼雷齐射战术本质上和战列舰的跨射没有区别,都是根据目标的投影大小,距离,速度而提前设置射击诸元,齐射增加命中率,属于开环射击。战列舰好歹还有机械式火控仪,鱼雷的瞄准仪使用起来还要靠目测。所以跟今天拥有尾流自导能力的鱼雷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了。

英国皇家海军的梭鱼式鱼雷轰炸机排成横队编队飞行

好在二战时期的鱼雷速度已经可以做的比较快,最高可达45节以上,比军舰的速度快了十几节,但这个速度下航空鱼雷仅有4-5km的射程,而且为了提高命中率,减少军舰的反应时间和规避距离,往往需要抵进投掷。一般来说美军会选择抵近到1000码距离上投弹,此时留给军舰的反应时间很短,即便以30节全速规避,也只能移动2000公尺(约和600m)的距离。然而对于鱼雷攻击机来讲也非常危险,因为鱼雷攻击机释放鱼雷前速度很慢,高度很低,这个距离中小口径高炮和大口径机枪都可以轻易命中,所以二战时期鱼雷轰炸机的这损率是惊人的。而且鱼雷在投入海里后会有一段距离航行深度较深,存在一个慢慢爬升的过程,所以太近投弹反而会导致鱼雷无法命中。

美日鱼雷轰炸机投弹距离和高度对比

鱼雷投入水中会有一段距离是先下降、后爬升的阶段,因此投弹距离不宜过近

在受到鱼雷攻击后,军舰的可以朝鱼雷袭来的方向满舵偏航,这样就有可能与鱼雷擦肩而过;所以选择一个恰当的夹角和投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理想的投弹点,不论军舰是向左满舵还是向右满舵,都无法避免鱼雷的命中;当然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所以还有一种更稳妥的办法是鱼雷机编组分别从两个舷侧方向撒放鱼雷,让目标逃无可逃。总之,不论是对于鱼雷投放的一方,还是规避鱼雷的一方,都是一场勇气、决断与训练的游戏,保持冷静直面敌人的威胁,才有可能拼出一条生存的道路!

如果有鱼雷机从舷侧左右方向上各自投弹,那么军舰能够规避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参考资料